根據報載,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在走訪台北市大理街服飾商圈的時候,面對商家抱怨產業外移、民眾消費能力下降導致生意變差的問題,表示過去的是政府只有硬體的投入,沒有注入新的力量與感情,因此軸線翻轉沒有成功。蔡英文針對此表示,她的政見特別強調,透過在地經濟提升生活品質,創造更高質的內需,讓消費能力普遍地回升。
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聽到蔡英文講所謂的「在地經濟」了。問題是,就她的論述來說,看起來仍然是相當空洞;因為照她的說法,軸線翻轉沒有成功,就是因為政府沒有「注入新的力量與感情」,那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是所謂「會成功」的「新的力量與感情」?是新的居民、新的商家,還是怎樣的新玩意?我真的不是很懂。
如果我們回到她曾經在民進黨的初選政見會所提出的說法,所謂的「在地經濟」,即是「在政策上注入必要的資源,建構必要的基礎建設,以及提供土地、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有計畫地引導有夢想的青壯人口回到家鄉,從事『在地經濟』,把活力帶到台灣的每一個社區」。並將是一種複合式的經濟型態,有農村、農業,有創新研發、有文化藝術的創作、有休閒產業,甚至於可以與鄉村景觀及水土保持相容的輕度工業生產。這種產業型態可以供應外銷的商品,也可以同時供應國內的需求,而且有強化知識、科技與人文的元素,讓商品的價格可以提高,讓生產者的收入也可以提高。政府應該要翻轉思考的軸線,加速、全面的催化「在地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政策上注入必要的資源,建構必要的基礎建設,以及提供土地、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有計畫地引導有夢想的青壯人口回到家鄉,從事「在地經濟」,把活力帶到台灣的每一個社區。
其實對於這麼一大段她所提出對於「在地經濟」的思考理念,可以發現,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思考點,是著眼於台灣中南部,以及鄉村地區,問題是,這些東西其實還是一個很「概括性」的想法;什麼叫做在政策上提供土地、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意思是便宜賣、租土地給年輕人?低利息資金貸款?還是做什麼樣的技術訓練?這些東西對於青壯人口回家鄉是有評估過吸引力?對於現在新聞老是在批評青年人薪水過低或是工時過長哪方面做到改善?而且這些所謂的「基礎建設」又是什麼?網路建設?交通建設?這些所謂的農村、農業、創新研發、文化藝術創作、休閒產業等等她所謂的「複合型經濟型態」,有多少的內需以及外銷產值的可能性?若是在中南部去做,這些東西一來細節她沒有說清楚、二來這種東西到底她有沒有思考過在中南部施行的可能性,還是說她把中南部的青年都當作喜歡回家種田?做手工藝創作?
而她這次在萬華講的東西,這樣明白講好了,我不知道她所謂的投入力量與感情,到底是投注什麼樣的力量,是要讓年輕人變有錢然後去那邊消費?還是促進當地做什麼樣的改變,讓人家願意去消費?這些完全都沒有講,而且如果年輕人變有錢了,為什麼是去萬華區的那些商家作消費?有什麼誘因促進年輕人願意去?而不是說因為有錢了反而是去繁華的東區shopping,這些細節的東西都沒有提,沒有人知道。
這也是為什麼到現在為止,蔡英文還老是被網友說是「空心蔡」的原因,因為空有「看起來似乎不錯」的形象,但是政策還是像個空包彈一樣,講得非常粗略;辭藻看起來很美妙,為人編織一個夢,可是實際上還是問題重重。以我們今天提到這樣的「在地經濟」來說,光台灣南北的經濟問題也有所不同,可是蔡英文現在還是沒有辦法提出讓我們比較明白的說法,難道,她就要這樣子一路選到完,我們要聽她「跳針般」的講法到明年1月14日?
她喜歡這樣,我不喜歡。